2020年底自然造物·民艺研究中心正式落成,中国最大的“民艺杂货铺” 试营,自然造物又开启新的征程。
八年间自然造物一直坚持着发现中国在地之美,让传统回归当下生活的初心,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民艺活化的可能性。
本文为自然公社&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老师在2020博鳌文创周上演讲,内容有删减调整。
大家晚上好,今天感觉像回家一样,我是第二次参加SMART在博鳌的活动,规模越来越大了。特别喜欢今天这个场,因为都是同行者,前面这一排都是新老朋友,都是从事一个共同的事情,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工艺,非遗也好,民艺也好,这些最宝贵的遗产通过这些同行者一起行动的力量再生,所以我觉得今天特别开心。我2013年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,我母亲反对、父亲反对、家人反对,包括我以前的客户也反对。因为我以前是做品牌策略的,做了14年的品牌策略,所以2013年关闭了设计公司,在路上7年,这件事一直没人看得懂。但今天有这么多同行者出现,是我很开心的事情,我觉得在路上不再孤独。今天借此机会,有20分钟的时间,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这7年做的一些事,也是跟大家进行一个探讨,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传统回归,我觉得这是探索的一种方式。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让传统回归当下的生活,这是我关闭设计公司的核心目的。我们的民艺遍布在中国的角角落落,这才是中国最宝贵的遗产,这才是我们最温暖的东西。自然造物发现中国在地之美,这句话我们做一辈子,直到我们找到为止。很多人奇怪自然造物怎么活着,靠什么收入?一年拜访我的很多人,80%都会问一句自然造物是怎么活下来的。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残酷。所以借着今天的交流,分享一下为什么自然造物活到今天可以活得挺好。我们还有一个活着,就是只寻找还活着的手艺人。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把博物馆的手艺激活,我希望未来的非遗不进入博物馆,如果进入博物馆就是遗憾,非遗本身就是生活,所以自然造物只寻找活着的手艺。自然造物通过这几年的探索,研究出了三个步骤,叫做再现、再造、再生,这是我们的核心三大部门,也是我们的工作方法。不管是媒体人,还是记录者,我们的工作就是拍摄。这是我们7年走遍的地方,红色的地区我们基本踏遍。可是中国太大了,一辈子也走不完,所以我们的能力、能量、力量非常微弱,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自己的家乡。希望通过我们的践行,有更多的人加入,所以为什么我今天开心,因为前排的人都在做这件事。我们在路上遇见很多有意思的朋友、艺人,我们最幸福的是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。如果人一辈子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追求共同的梦想,不管到哪各城市在一起喝酒,一起吃饭,一起玩,探讨更多的可能性。我觉得赚钱是第二位的,如果钱是第一位的话你会变成赚钱的奴隶,钱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刚开始我们都是记录将近55岁以上的艺人,后来慢慢把这个时间轴往前拉,因为这些老艺人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传承人,好像我们也没办法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收益。有一段时间给他们带来的是麻烦,因为通过我们的媒介都去找他们,政府也找他们,媒体也找他们,后来他们说别再来找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觉得我们只获得了信息,所以后来转变思路,不能仅仅是记录。我们改成在路上的“礼物”,通过记录去发现每个城市的美好,马上给艺人带货,现场直接开通直播,开通链接。如果每个艺人在村里面通过一次一个小时的带动能带给他5万块钱,那就是他一年的收入。这样的收入,艺人是很实在的,而且通过5万块钱打通到城市中来的时候,我们出现了一百个评测员,就是让更多人吃到、用到、看到,而不仅仅是照片,这是用市场跟我们共建。如果市场说这个产品好,那就进入自然造物的第二个系统。
我们在路上做过的将近几十期的案例。由于疫情我们开始做社群,因为所有的流量都是分散的,建立一个线上的“家”,让大家可以交流家乡的美好。自然造物的第二个核心板块是我们最重的一个板块,就是再造,第三个是再生,我今天把再造和再生跟大家做一个案例的探讨。因为前面只是记录,只是一种探索。因为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没有学民艺这个课程,所以我们在补课,用7年去补课。在了解产品的同时,我们的设计总监,设计师首先要会一门手艺,才能去开发产品。如果连打铁都不会,那去开发铁器那是异想天开。我们用了很多力量让设计师跟艺人沟通,但是不欢而散。艺人不会因为你一个图纸,画一个圈就给你打一个盘,我觉得这很难推进,真正要市场化还是得自己沉下去研究每一个门类。自然造物活到今天的核心,就是我们先切入礼物,每个人都需要礼物,礼应该在中国排第一位。所有的企业、个人都需要礼物,特别是节日礼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。那中国人应该用什么样的礼进行传递,我想应该具有中国的特色,所以我们发起了“大过中国节”,让中国人过自己的节日。节日很核心的是需要一个仪式感,我们平时日常都很快,节日让我们停下来怎么去陪伴家人,怎么做一个温暖的礼物,怎么做一个代表中国人的礼物是我们在思考的。所以核心是挖掘基因,这样前面的调研就有了一个基础,调研是我们的基因调研。因此,要挖掘它的价值,正如自然造物有一句话叫做我们不创造产品,我们创造产品的灵魂,因为产品不是我们创造的,是艺人去创造的。这样也能带动传统的乡村产业。我们2014年开始做的一款产品,是浙江溧水市的一个案例。在那里有一个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习俗叫送端午,女儿出嫁以后回家以后要送娘家一个礼物,叫“长情粽”,越长代表祝福越高。每一根龙须草代表一个对妈妈的相思扣,所以就是有很多情感扣在这里面。于是,我们跟第一个阿姨开始去探讨和解构它的标准:用什么样的龙须草,红豆要放几颗,全部数据化统计,全部解构,一定要有标准。这款粽子让一个家庭一个半月通过手工可以有1.5万的收入。我们从25人现在发展成将近950人,给一个县带来了5000万的产值。如果一款单品能给当地带来这样的收益,老百姓一个月有1.5万的收入,我感觉也很了不起。因为在这个领域确实挺难干,供应链打不通、快递打不通。很多地方的习俗挺有意思的,我们只要把它找到就可以了。只是我们现在走得太快了,把这些都忘了,都快忘了过年是什么,好像就是麻将、吃饭、旅行。忙过年也不陪父母,那忙在哪里?难道抽不出几天时间吗?所以,这就是我们能不能慢下来,来感受祖上给我们留下来的习俗,如果这些习俗断了,再有钱也没用。我们请来很多老师傅做一些糕模,跟杭州的知味观的老字号合作。每到节日时候,一个单品至少得600人包装组合,所有的部件来源于每个村落,每个地方,东南西北都有,可是组装我们在杭州,就跟汽车一样,需要组装。
我们邀请中国上百位设计师做了一个海报,把海报在中国的大地上做展览,送给了所有的村民,老百姓家家户户可以贴上一张中国人节日的海报,在萧山机场、火车站都贴了。我们不收钱,设计师也不收钱,都是公益的事情。
自然造物去年获得了亚洲最具影响力公益大奖,我们也出了一本书。想了解自然造物为什么能活下来,看这本书就好了。
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,五年出一本书,再过一两年又要出第二本了,看我在离开的时候能给我的孩子留几本书。其实我最早的初衷是给我的父母看,给我员工的父母看,告诉他们我们在做的是什么。
最后留给下面的朋友,我超时很多时间了,让我们聚合力量,让传统回归当下的生活,谢谢。
博闻集,基于一年一度文创盛会暨博鳌文创周嘉宾演讲,梳理总结其核心观点与认知,为行业同仁提供更多参考,帮助更多机构实现发展升级。关注“博闻集”栏目,我们将定期分享名人观点、行业经验给你。